這種被自己親生的父親嫌棄,真的不是普通的難受。
重大防疫規範變化 【診斷】 指揮中心宣布自26日起修訂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」病例定義,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後認定確診,不用做PCR。領取地點為全國近5千家販售家用快篩試劑之實名制健保特約藥局及衛生所。
陳時中表示,在5月21日的專家會議中,認為這項因子證據不足所以移除一週疫情發展概述 前一週(5/14-5/20)新增的確診數總計為52萬1548例,平均數為7萬4507例,中位數則是5月15日的6萬8732例。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,0-6歲幼兒免費領取5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,將依身分證字號尾數單雙號進行分流。亦即曾經購買過實名制快篩的孩童父母,仍可再免費領取一次快篩試劑。另一方面,輝瑞BNT兒童疫苗也於本週陸續開打,有望提升5-11歲孩童面對病毒的保護力。
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的適用條件,是輕度至中度未使用氧氣、發病5天內、12歲以上、體重40公斤以上,如果不滿足條件至少要有一項風險因素,例如糖尿病、癌症、心血管疾病等等。即將上路的政策與疫情走向推測 輝瑞BNT兒童疫苗已於本週陸續安排校園集中接種,5月30日預計有約33萬劑輝瑞BNT兒童疫苗到貨。每一個活動都是大事,但最爆炸性的事件當數拜登23日在東京公開表示:若中國侵略台灣,美國將會武力介入
於是才更讓人好奇,彼此是怎麼在這次的合作上,交織文本與視覺上的想像,而且,還是在BDSM這個主題上。」即使雜誌拍攝過程對她來說普遍並不享受,登曼波的出現卻往往能免去這層顧慮。實際上兩人的第一次「合作」,要回到13年前的電影《艋舺》。兩人10年前的第一次「合作」 陳珊妮和登曼波,兩人名字最近一次同時出現在影像導演欄,是在新歌〈捆縛〉MV中。
Photo Credit:登曼波 兩人10年後再一次合作 跳脫過往在媒體雜誌上的發揮限制,登曼波在這個主題下延續他個人的創作脈絡,將酷兒元素影像的探索融入其中。他們知道在創作這條路上,永遠還有不一樣的方向。
陳珊妮描述登曼波在拍攝時的思緒跳躍,說完,登曼波自己也才意識到。MV畫面勾勒出與文本的強烈連結,或許對陳珊妮來說,比起裸背可能引起的迴響與「經典」,作品裡蘊藏的概念是她更重視的。當時登曼波在美術組擔任助理,陳珊妮是電影配樂製作人,不過真正意義上的合作,還要等到2021年,登曼波跨域成了攝影師後才發生。」 合作過程中,彼此也逐漸有了對方更深的認識。
而登曼波的《父親的錄影帶》除了引起攝影圈關注,也打破台灣攝影美學的傳統框架。陳珊妮和登曼波的背道而行 兩人的關係逐漸從工作變成朋友,因同樣對攝影感興趣,進而有了更多面向的交流,後來,他邀請她前往自己的攝影展,她贈送一本大橋仁的攝影集給他。」登曼波補一句,然後是兩個人的笑聲。是因為對理所當然的破壞,事情才變得有趣。
在5月20日出版的實體專輯中,內頁將收錄由登曼波掌鏡的攝影作品。援引法國哲學家沙特的名句「他人即地獄」,影像中也對應沙特劇本《無路可出》(No Exit),呈現出兩女一男的角色關係。
」對他而言,這些才是當代的隱喻方式。從BDSM的眾多元素中,陳珊妮擷取了「捆縛」作為其中一個切入點,某程度上,也寫出對固有框架的隱喻批判,是意識到捆縛,才嚮往自由。
「他的那個破壞很有趣,但唱片圈一定很討厭這個東西。後來回想,他坦承,自己確實在投入拍攝時會試著在視覺上進行破壞,再回頭來整理。在即將發行的《調教》專輯中,陳珊妮與登曼波除了目前釋出的〈捆縛〉與〈痛癮〉MV外,也將持續在靜態攝影上的合作。與陳珊妮走上同一條路,企圖在華語世界裡做出音樂與BDSM的突破性結合,他認為,最重要的是把兩人腦中的想像,讓今天的觀眾可以catch得到,「就是『你現在馬上給我看』,一種很S的狀態。畫面中可見,陳珊妮坐在椅子上,身邊圍繞著兩名舞者,在霓虹燈照射下旋轉跳躍,直到尾段,陳珊妮依然坐在椅子上,近乎不動地凝視著鏡頭,全程沒有裸背。當然還有他的情色思路,「我一開始就蠻直覺這個image要很強烈,同時,它也是在對觀者提出一個很激烈的......」登曼波期望,可以在隱喻文本的同時,也拿捏視覺上的平衡,於是MV中出的了對白、舞者的設定、還有看不見的沙特。
「你再想想看,你再想想看。採訪當天,登曼波和陳珊妮同步走進咖啡廳。
」兩人在共同創作的過程中,保留以不同角度去理解文本的空間,藉此在更穩定的基礎上彼此發揮。然而會萌生拍攝裸背的想法,大概也跟登曼波本身什麼事都能聯想到情色的思路有關。
「就不會是原本的沙特。無論影像或音樂,各自在創作領域中都經常被視為異類,若在視覺上有個圈子可以想像的話,那他們大概都是佇立於「邊緣」的人。
他身上穿的是馬蒂斯《舞蹈》畫作,她則是一襲黑色洋裝,形象與兩人在作品中的色彩如出一轍。「我一開始跟曼波合作的時候,就不打算干涉他太多東西。雖然〈捆縛〉在文本上是以沙特出發,但陳珊妮認為,還需要有個形式來為主題注入吸引力。」 和平常一樣,陳珊妮總像是在思考什麼。
陳珊妮從出道作品《華盛頓砍倒櫻桃樹》開始,唱出華語音樂中的獨樹一格。文:Tom Phan 訪談到一半,登曼波說他原本想為陳珊妮拍裸背,說完,他望向陳珊妮。
」 談起兩人的合作,陳珊妮經常說著說著,就會開始分析她所感受到的登曼波,有些描述,甚至連他本人都沒意識到。「我也不知道他在幹嘛,但我又隱約知道他在幹嘛。
因此近幾年,在華語世界裡逐漸被端到檯面上討論的BDSM,成就了她這一次的背道而行,也因此牽起與登曼波的合作緣分。」回顧第一次在《Tatler Taiwan》的雜誌拍攝,登曼波給陳珊妮這樣的印象,拍攝合作延續到《Vogue》、《Verse》,「後來就隨便讓他拍了。
即使過去叱吒風雲的瑪丹娜或椎名林檎,都曾在作品上有不同程度的元素刻畫,但在華語音樂上,這一塊拼圖始終缺乏。回望流行音樂史,BDSM與音樂的結合在華語區仍屬罕見。聲音停留在空氣中,不確定她是在想著回答還是拒絕回答,就沒再接下一句。一直以來,兩人的創作風格鮮明,有強烈主張,那些制式流行的、量產叫賣的東西,都與他們的路線背道而行,或反過來說,是他們與那些元素背道而行
」即使雜誌拍攝過程對她來說普遍並不享受,登曼波的出現卻往往能免去這層顧慮。從BDSM的眾多元素中,陳珊妮擷取了「捆縛」作為其中一個切入點,某程度上,也寫出對固有框架的隱喻批判,是意識到捆縛,才嚮往自由。
「我一開始跟曼波合作的時候,就不打算干涉他太多東西。回望流行音樂史,BDSM與音樂的結合在華語區仍屬罕見。
因此近幾年,在華語世界裡逐漸被端到檯面上討論的BDSM,成就了她這一次的背道而行,也因此牽起與登曼波的合作緣分。而登曼波的《父親的錄影帶》除了引起攝影圈關注,也打破台灣攝影美學的傳統框架。